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
发布时间:2018-06-29 10:16:15             信息来源:地球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71年划归国家地震局(后更名为中国地震局),是一个有着近70年发展历史的社会公益性国家级科研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公益性研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科技创新的主体。

   

  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岩石圈精细结构、地震孕育发生环境和地球内部物理为主攻方向,开展地球物理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中,既强化地震相关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也面向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发展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地震观测、预测、预警和灾害评估等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的创新,支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目前主要聚焦并牵头开展“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的“透明地壳”计划相关研究工作,参与“解剖地震”计划有关工作。

  研究所内设10个研究室(台)、1个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院、9个管理服务及科辅部门。所属的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是科技部挂牌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有一个中国地震局行业重点实验室即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成像实验室。中国地震局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电磁学科技术协调组、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地震学会等重要的行业组织或机构挂靠在研究所。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委员会、亚洲地震委员会(ASC)等国际学术组织秘书处设在研究所内。

  研究所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3人,研究员39人,副高级职称人员10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6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 7人,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 1人,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研究所有多位专家先后在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亚洲地震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主席、秘书长等重要职位。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并作为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等两个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法人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行业重点专项支持下,研究所在大陆与海域地壳精细结构探查与成像研究、区域尺度介质变化主动源监测技术、区域地震走时表编制与地震精确定位、中国地磁参考场和中国地磁图的观测与编图、活断层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应用、地震立体观测系统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并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震源参数快速测定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与技术、核电厂地震安全问题研究、生命线工程抗震分析方法和技术、基于地震参数的灾情准实时估计关键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并实现了成果转化服务。

  研究所是首批国务院批准的硕士、博士学位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具有“地球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有权授理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拥有博士生导师 46人,硕士生导师46人,目前在学研究生190余名。研究所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国外多家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年轻科技人才。

  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有:《地震学报》(与中国地震学会合办)、《Earthquake Science》、《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国际地震动态》、《世界地震译丛》、《CT理论与应用研究》。研究所拥有我国馆藏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地球物理图书及资料,藏有自1869年以来的地磁、地球物理资料和专业书刊达20余万册。